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四届二次理事会在京召开 | |||
| |||
12月30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红基会四届理事会16名理事(含授权代表)及3名监事(含监事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红十字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主持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中国红基会2016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并对明年的工作计划作出安排。 郭长江理事长主持会议 中国红基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硕鹏代表秘书处作题为《在变革中恪守使命》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红基会恪守使命,锐意进取,全年实现收入4.8亿元(截至12月30日),收入总额和社会募捐均达到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各项人道公益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理事会顺利换届,品牌和公信力持续改善,党的建设和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红十字天使计划“十三五”良好开局。 医疗救助扎实推进。在总会和财政部的高度重视下,中央彩票公益金全年救助白血病患儿5505名、先心病患儿1155名,初步实现了“当年申请当年救助”的目标。“心拯救—心梗急救一包药”项目救助心梗等急救患者97万人。嫣然天使基金、合生元母婴救助基金、东方天使基金等救助唇腭裂、贫困重症母婴、再障等大病患者712人,幸福天使基金资助贫困母婴患者10.9万人次。 备灾救灾能力提升。继2008年以后,2016年中国红基会无论从派出救灾工作组数量、参与救灾人次、赈济家庭箱发放量都达到历年来的最大值。先后发起13次“天使之旅—救灾行动”,派出17支救灾工作组,55人次深入灾区一线,共向湖北、江苏、安徽、湖南等12个省份发放赈济家庭箱28550只,总价值达到856万元。新立项援建博爱家园项目37个,累计立项126个,共覆盖四川、甘肃、陕西等8个省份,受益人口18.9万人。 人道服务不断完善。在陈竺会长的积极推动下,成立了我国首个由两院院士发起的“院士博爱基金”,启动了“院士+”西部儿科医师培训计划。全年援建博爱卫生院站64所,组织乡村医生培训班7期,培训乡医713名。幸福天使基金投入1646万元,立项援建景区红十字救护站59个。与腾讯合作推出APP急救地图。中巴急救走廊项目正式启动。 博爱助学转型升级。启动“天使计划健康校园行动”,策划推出“博爱校医室”项目。援建博爱学校5所,博爱校医室10所,培训校医100名,免费体检学生1.6万人。援建红十字书库599个,配赠“三本书”图书2293套,援建“阳光艺术教室”、“未来教室”、“博爱电脑教室”、“最美教室”等38个,发放博爱助学金213人。 公益品牌稳步回升。健全“官网+官微+红杂志+年报”为一体的新媒体综合传播平台,推出中国红基会“今日头条号”、凤凰网“一点资讯号”,品牌传播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官方微博位列“中国公益指数榜”第一名。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红番薯社群”,引入“区块链”筹款技术,互联网筹款总额达到1259万元,同比增长100%。推出天使之旅“最@中国”、“小事见”、“挑战医公里”等行动,年度天使之旅志愿者招募达到1251人。 报告对2017年中国红基会的工作做出部署。一是要推进医疗救助项目升级,向综合性人道服务项目体系转型。二是要全面推开健康干预项目,继续深化博爱助学项目转型升级。三是持续支持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优化人道服务供给。四是提升备灾救灾能力,继续拓展博爱家园项目。五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海外援助项目。六是完善天使之旅志愿服务模式,提升品牌传播和资源动员能力。七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将党建和队伍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中国红基会副理事长刘选国代表秘书处作《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6年度财务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全年中国红基会总收入为人民币4.8亿元,公益支出4.11亿元。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红基会总资产和资金捐赠保持了稳定增长,2016年总收入和捐赠收入同比增幅较大,达到了近五年来最好水平。 与会理事、监事就两份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充分肯定了秘书处2016年工作,并围绕基金会项目设计、品牌建设、公众筹款、客户开发与维护、国际援助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还电话连线了几位无法赶到现场的理事,向他们征求了对两份报告及红基会2017年工作的意见建议。 经过讨论和审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并形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 郭长江理事长为两位主任委员颁发聘书 会议还通过了增设四届理事会两个专业委员会的决议,确定增设薪酬绩效咨询委员会和品牌与传播咨询委员会,并表决通过了主任委员人选,聘任王世涛和李洪洋分别担任薪酬绩效咨询委员会和品牌传播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郭长江理事长为两位主任委员颁发了聘书。 最后,郭长江理事长做总结发言,要求抓住战略机遇,做强做实人道公益事业,深化拓展人道公益项目体系,加快改革转型步伐,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协助党和政府守好民生底线,不断扩大人道服务受益面;顺应变化趋势,提高公益资源动员能力,坚持广泛深入地挖掘和开发社会公益资源,牢固树立“精品化设计、精细化操作”意识,对项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调整,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升级;坚持改革创新,以建设“中国人道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基金会”为目标,不断深化项目制管理改革,完善绩效管理机制,树立严实精神,狠抓机构队伍建设,锻造一支出色的人道主义工作团队。(摄影:付春来)
| |||
|